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反思死亡医学化(5)

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实在过去,死亡是一个公开的、具有很强社会和文化属性的活动。当家中老人处于临终状态时,他的家人会安排亲友邻居对他告别。在这个过程中,临终

其实在过去,死亡是一个公开的、具有很强社会和文化属性的活动。当家中老人处于临终状态时,他的家人会安排亲友邻居对他告别。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完成了与世界的告别,而生者则见证了临终者的死亡。死者去世之后,家属会举办一场合乎礼仪的葬礼。死亡仪式其实是生者经历丧亲之痛的疗愈过程[37]。除此之外,死亡仪式的公开性让死亡变成一种普通而熟悉的社会活动。又因为人们对死亡很熟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们不会因毫无准备而过分焦虑。死亡医学化导致死亡仪式的弱化乃至缺失,进而阻止了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减弱和消除丧亲之痛。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医疗手段疗愈丧亲之痛,然而仅仅依靠医疗能否真正使他们的哀伤得到缓解?

在利用死亡的社会和文化属性这一点上,舒缓医疗的理念十分值得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将舒缓医学定义为:一种改善病人(成人和儿童)及其家人生活质量的方法;它通过早期识别、正确评估和治疗疼痛及其他问题来预防和减轻痛苦,无论这些问题是身体上的、社会心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与其他医疗服务不同,舒缓医疗针对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家属;此外,舒缓医疗不仅提供缓解身体不适的医疗服务,还会关照患者和家属在社会帮助、心理和灵性成长方面的需求,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关键。

4 结语

上文对医学化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死亡医学化的概念和理论变迁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指出死亡医学化给人类带来的三个消极影响:死亡机构化、死亡仪式的弱化和强化“拒绝死亡”的文化环境。笔者认为应该对死亡医学化进行反思,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鼓励民众开口谈论死亡,并且利用死亡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安抚临终患者和家属。一如本文不断强调的,医学工程的确在延长寿命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只是当患者和家属面临死亡的时候,似乎没有哪个医学工程和技术能够帮助抚慰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死亡。当我们对医学过度崇拜和对技术过分依赖时,就容易忽视人性的需求。如果缺乏人性的关爱,医学不过是一堆冷冰冰的仪器,即使可以让患者暂时远离死亡,却无法帮助患者得到心灵的慰藉。特别是当医学无力转变死亡进程的时候,当患者面对死亡时,当家属面临亲人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们的医学和医学工程如何能够帮助他们缓解情绪,满足他们除医学外的其他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对死亡?这是需要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美国社会学家提出了“医学化”(Medicalization)的概念,并对医学化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批评[1]。关于医学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选取的是著名医学社会学家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的定义,即一些原本不被认为是医学问题的行为或被医学术语定义,或者被医学语言描述,或被放在医学框架下理解,或者被医学手段所“解决”[2]。学者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死亡医学化”(Medicalization of Death),意思是死亡被医学的价值观、准则、医学所接受的行为和医师主导角色的规定和限制[3]。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医学控制了死亡的过程,战胜死亡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医学工程发展出了诸如脑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基因编辑工程和生命维持设施等一系列试图战胜死亡的工程技术。然而,是否应该完全由医学来决定人何时死亡,以何种形式死亡,甚至是否死亡?死亡的医学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回应这些影响?本文聚焦于死亡医学化这一主题,首先介绍医学化概念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理论,进而讨论死亡医学化的定义及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死亡医学化进行反思。借由这些反思,作者希望对医学和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带去一些启发意义。

1 医学化的概念和理论发展

医学从未如此有效地降低死亡率,让不计其数的患者重获新生。医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疗工程的进步,惠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疫苗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因瘟疫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的频率;维生设备的出现让很多原本没有存活机会的患者得以延缓死亡的到来;心脏起搏器的出现延长了大量心脏疾病患者的寿命,等等。人们对医学和医学工程的崇拜随之而逐渐达到高峰。医学逐渐成为指导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准则:医学可以决定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是正常的,我们自己却说了不算。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反对医学化的主张。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qikandaodu/2021/0112/402.html



上一篇:第六届医学工程中欧国际论坛在沪召开
下一篇:“战病毒,抗疫情—医工在行动”线上沙龙顺利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投稿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费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论文发表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