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航天发射背后“指风驭雨”的气象人[图]

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早期气象人员观云测雨的场景 中国网3月22日讯(通讯员 朱晓龙 黄国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地处四川省大凉山腹地,位于横断山系东北缘,是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

早期气象人员观云测雨的场景

中国网3月22日讯(通讯员 朱晓龙 黄国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地处四川省大凉山腹地,位于横断山系东北缘,是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地形崎岖,岭谷相间,气候景象十分复杂,当地人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而就是在如此复杂的气候条件下,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在这里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

根据当年气象专家回忆,离“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还有不到2个小时的17时30分,发射场上空依旧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使用了低温燃料的火箭,最忌讳的就是雷雨天发射。面对乌云密布的天空和淅淅沥沥的雨点,在那一刻,指挥员们的决心多少有些犹豫了。

指挥部召开发射前最后一次会议,气象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气象情况作出预报:晚7点前后发射场区上空不会再有雷雨,云也较少,地面风小于5米每秒,可以发射。果然,从18时30分起,雨收云散。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试验通信卫星呼啸而起,直刺苍穹,19时40分星箭正常分离,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983年气象记录的底单

在大凉山天王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某气象站,仍留存着一捆捆、一箱箱厚厚的气象云图和数据分析报表。自1977年起,这里的气象人便开始了一年365天从不中断的气象观测。打开一本已经泛黄的气象资料,标定清楚的图纸背面清晰地记录着“1983年2月25日08时00分,高空气象探测气球施放第106次,高度米,升速431米每秒,收讯者王太林、计算者成秩平、审核者朱若林。”

早期气象系统技术人员施放高空探测气球收集气象数据的场景。

1993年来到这里的工程师李杰,隔三差五就要爬上气象站南侧的楼顶,去看一看陪伴他近三十年的那些老伙计们。对于这些“老家伙”,他如数家珍。“那台车载测雨雷达,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十几岁的‘老大哥'了,工作快三十年,保障了43次航天发射任务。”据李杰介绍,一旁的功勋气象雷达,则是在2004年投入使用,到2020年功成身退,10余年内已完成了百余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气象探测保障。

随着发射次数的不断提升,一代代气象人把根扎在这里,捕风捉雨、观云望星,叫响了“精技笃学不辱使命,指风驭雨献身航天”的口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步揭开了横断山脉诡谲莫测的气象现象的初步规律。上个世纪亚洲一号发射前,外国人质疑我方气象预报准确性的发言早已被大凉山的暖风吹散了,留下的只有一个个紧急天气推断、雷雨间隙发射的神奇故事。自198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以来,这个大凉山里的发射场已经实施了1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风雨间隙送长箭、雷电过处起明星”早已不再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天王山点号

如今,气象站技术人员依旧保持着每天放气球开展高空探测和持续记录气象数据的习惯。锁在箱子里的记录本也在教育时常常被翻出来,作为老一辈航天人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的教材向新一代航天人展示。

“今天的数据包上报了吗?”这句话在今天的气象站,跟那句“你今天吃饭了吗?”一样的普遍,新时代的气象系统工作者,早已用上了现代化的气象探测和记录手段。或许,与三十多年前老前辈们相似的,除了那份不变的航天报国初心和航天强国使命,就是同样的放飞气球的浪漫。

【来源:中国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zonghexinwen/2021/0323/469.html



上一篇:助力航天科普 为孩子们开启探索浩瀚宇宙的大门
下一篇:人类航天事业探索史,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投稿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费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论文发表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