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谈世纪以来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9)

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一时期由于很多航空技术刚刚发展起来,尚处于保密状态,科普作家不可能具体介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加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向往,很多

这一时期由于很多航空技术刚刚发展起来,尚处于保密状态,科普作家不可能具体介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加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向往,很多展望都只是把西方国家已经存在的航空航天前沿探索和试验的益处放大和夸张,比如反重力研究,原子能飞机,单人背负喷气飞行器,升力体,对于启发读者想象有益,但对航空科技的实际发展和真实状态较少涉及。

1949年到1980年,出现了许多航空方面的科普作家。史超礼是当时比较活跃的航空科普散文作家之一,发表过《喷气式飞机》(《光明日报》1955年5月9日)、《火箭和导弹》(《人民日报》1956年8月2日)、《飞机目前能飞多快、多远、多高》(《人民日报》1956年10月31日)、《人造卫星与最新科学技术》(《解放军报》1957年10月31日)、《致全国广大的航空爱好者的一封信——代发刊词》(《航空知识》创刊号1958年10月号)、《飞机与战争》(《航空知识》1959年4月号)、《漫谈航空的未来》(《航空知识》1959年9月号)、《超音速运输机》(《航空知识》1964年5月号)、《从嫦娥奔月到人上月球》(《航空知识》1978年4月号)等文章[13]。

文有仁创作了《人造地球卫星》(《人民日报》1957年10月5日)、《宇宙飞行第一站——月球》(《人民日报》1959年1月3日)、《初闯宇宙》(《科学画报》1961年第6期)、《宇宙航行的“天厨佳肴”》(《科学大众》1962年第9期)、《答幻想飞向星星的孩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出版)等航天类散文[14]。

当时有代表性的航空科普散文,还有徐克明《火箭的发展》(《科学大众》1956年第3期);程不时的《农业飞机》(《国际航空》1958年第6期)、《飞机总体设计的方案优选程序》(《国际航空》1975年第1-6期连载)、《系统工程与飞机设计》(《国际航空》1979年第2期);袁幼卿《让激光进入军事航空领域》(《航空知识》1964年第7期)、《太空机器人》(《航空知识》1979年第9期)、《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航空知识》1978年第1、3、5期);郭正谊的《从人造卫星谈起》(《科学大众》1958年第2期)、《别的星星上有生命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出版);朱毅麟的《遨游太空凯旋归》(《科学画报》1978年第3期)、《金星探险记》(《少年科学画报》1979年第7期);谢础的《间谍飞行末日记》(《航空知识》1960年第7期)、《人类跨入了宇宙空间》(《光明日报》1961年4月15日)、《“战略飞机”大丢丑》(《人民日报》1965年6月29日)、《漫谈七十年代的飞机》(《科学实验》1973年第9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返回》(《人民日报》1976年1月7日)、《夜空奇遇》(《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3期)、刘绍球的《空间站》(《航空知识》1978年第8期)[15]。

3 1980年后的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

1980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航空航天事业和对外交流有了显著发展,相应地航空航天科普散文也发展起来。鉴于1980年前后良好的科普气氛,《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些航空航天科普方面的散文,如朱毅麟的《银河迢迢终有渡——漫话航天飞机》[16]、《什么是航天飞机?》[17]、《洲际导弹自述》(原载1980年5月16日《光明日报》)[18],谢础的《空中公共汽车》[19],新华社记者的专题报道《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20],《“倒翼机”展望》[21],苟煜升、居伯民《飞机种树种草观摩记》[22],于滨《飞向太空——记美国退役海军上校特拉阿克斯自制火箭试飞成功》[23],宋学春《一位大胆的“鸟人”》[24],杨常修《不断发展的法国航空工业》[25]。

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航空航天技术从军用扩散到民用,从专业小圈子扩展到社会大范围。与此对应,航空航天科普的创作也越来越倾向于更细节的技术,民用技术,以及市场细分里的航空航天爱好者读者群。

伴随着《人民日报》关于运载火箭的报道,雷世豪在1980年《少年科学》第十期也发表了《漫谈运载火箭》,在结尾处指出运载火箭可以装上真的弹头,可以捍卫和平,继承了1970年代的战斗气息[26]。

王惠林发表在《我们爱科学》1981年第十一期的《黑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介绍外国军用飞机的文章,并配有图片,介绍的是美国“最新”的SR-71型(绰号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我们爱科学》是面向小学到初中的读物,这种飞机的性能描述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至今仍记得这本杂志和这篇文章[27]。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qikandaodu/2021/0714/543.html



上一篇:国庆抒怀
下一篇:山西人的骄傲赞航天英雄景海鹏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投稿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费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论文发表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