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专访技术为王民族脊梁海扶医疗治疗让病人受伤(2)

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尹晴副社长:聚焦超声治疗领域作为全球备受瞩目的新兴医疗领域,各国逐步加大了相应的研发力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该领域的引领者,

尹晴副社长:聚焦超声治疗领域作为全球备受瞩目的新兴医疗领域,各国逐步加大了相应的研发力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该领域的引领者,您是如何看待的?如何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创新研发能力和自身优势?

王智彪教授:过去,中国的医疗器械都是引进、组合、再创新,比如B超、核磁、CT、PET等大型设备的核心技术都由西方国家掌握,所有的临床方案也都是他们制定的,而中国的医院都靠引进国外的这些技术、设备来凸显实力。我们应该感恩西方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的患者受益,让我们的医学文明,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始创新的核心技术,让中国变得更强大。今天海扶医疗发布的海扶刀?JC3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图3)就是中国原始创新技术的一个代表,从发明专利,到技术专利、外观专利都是中国重庆的,我们在1999年就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2002年就出口到了英国牛津大学,打破了“中国创造”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不能出口发达国家的先例。截至目前,这一设备已获得38个国家的市场准入,出口至26个国家和地区,治疗良恶性肿瘤患者超过15万人。

图3 海扶刀?JC3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尹晴副社长:我们知道实验室非常注重医工结合,海扶医疗生产的第一台海扶刀?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就是你们产业化、医工结合的产物,对于未来医工结合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您是怎么看待的?

王智彪教授:作为一个原始创新产品,海扶刀?是医工结合的产物,是“设备+临床方案+有经验的医生”三要素的组合,前面一个要素以工程师为主,后面两个要素以医生为主。如果没有好的工程师,海扶刀?就不能实现技术引领,产品迭代。如果没有好的医生,没有好的治疗方案,海扶刀?就是一堆废铁。医生掌握不好聚焦超声消融技术,可能还会对患者产生副作用,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医工相结合的团队。医生和工程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医生要学会用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而工程师要学会用医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共同为患者服务。

尹晴副社长:关于聚焦超声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AI以及未来实验室的发展规划,是否会侧重于这一版块的研发?是否可以透露一些实验室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研发进展?

王智彪教授:目前,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强声学与声学效应、多模态影像监控与智能精准治疗、超声治疗临床研究与大数据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其中超声治疗临床研究与大数据方向就是研究聚焦超声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AI的。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这三个方向的研究力度,将聚焦超声治疗、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AI进行深度融合,全面深化聚焦超声治疗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采访结束合影留念(图4)。

图4 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王智彪教授(右)《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副社长 尹晴女士(左)

未来,期待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化原创研发及成果转化,继续抢占国际微无创医学研究高地,保持我国在超声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qikandaodu/2021/0317/456.html



上一篇:运动飞行与心血管内分泌因子
下一篇:医学工程医学计量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投稿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费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论文发表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