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另一种美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专家李英贤的科学(3)

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每到节假日,是一家人难得团聚的日子。爱人带着孩子,开车10多个小时来和李英贤相聚。两年时间里,千里探妻寻母的路上遭遇过漫天大雪,也经历过雷

每到节假日,是一家人难得团聚的日子。爱人带着孩子,开车10多个小时来和李英贤相聚。两年时间里,千里探妻寻母的路上遭遇过漫天大雪,也经历过雷雨交加,横跨美国南北的77号高速公路就像条爱的纽带,传递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浓浓亲情,点点滴滴都化作爱的记忆深深刻在一家人的脑海中。

李英贤至今记得,一次爱人和儿子将送她到杜克大学安顿好,即将赶回时,天还未亮。深秋的地上,落满橡树子,上面结着薄薄的一层白霜,清冷的气息从脸上手上传到心里。当她挥手和父子告别,望着车子渐渐远去,她的泪忍不住流下来。泪水里不是软弱,而是为人妻为人母的柔软,也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父子俩的辛苦。那一幕,像一幅静谧的画一样隽永美好,令李英贤铭心刻骨。那一年,她34岁。

两年期满,导师希望李英贤留下,并开出优厚的条件。而她的爱人在托莱多大学也名气响亮,美国农业部甚至给了他一个永久的职位。但夫妻二人默契十足,没有丝毫犹豫,带着已在美国上学的儿子,全家如期回国。

亲人的理解支持就是李英贤在艰难险峻的科研之路上一往无前的最强动力。

科学之路,苦而枯燥。当一次次失败袭来时,万分痛苦。没有热爱、没有敢为人先、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投入到需要长期坚忍、可能奋斗多年也难见成功曙光,或者根本没有功名和回报的科学创新过程中的。

20年前,李英贤从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当时仅一路之隔的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正是这条“捷径”,她走近航天医学的广阔天地,有平台从分子机理去研究生命的本质,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与她朝夕相处的战队从10年前的4个人到现在的20人。此刻,她眼前掠过团队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元老”级成员凌树宽年纪不大,却已是成绩骄人,北京科技新星,美国心脏学会会刊《循环》论文作者,空间环境下心肌功能研究的中坚;思维活跃,擅长解决不可能问题的博士后赵定胜;8年前加入战队时已45岁,如今挑起免疫研究的大梁的老大姐宋锦萍,和年轻人一样拼,常常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却从不叫苦;大弟子李玉恒责任心强,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课题中最麻烦最辛苦的骨密度的数据采集,一扫几百张切片,从中午钻进暗室,直到晚上才出来,头晕眼花也不抱怨。这个操着广西普通话的年轻人工作起来像上了发条,冲劲十足。他说:“因为我在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这何止是李玉恒一个人的想法。刚毕业两年,做肠道菌群研究,自称“搅屎官”的刘子中博士说:我们的Idea必须是首创……团队里令人感动的事说也说不完,每个人都是相互激励成长的榜样。

一个个小细胞,组成了他们的科学大世界。在这里,基因、蛋白、细胞是团队的通行语言,电泳、扩增、鉴定是团队的动作号令,他们每天的关注点是数据够不够好?论据够不够多?到底和别人差多少?生怕稍有懈怠,就会落后。他们有惊喜有惆怅,有执念有痛苦,唯独没有放弃。

“以科学的思想凝聚人,以科学的精神感染人,以科学的兴趣来吸引人。”这就是一个科研团队的召集令。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qikandaodu/2021/0301/435.html



上一篇: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飞行人员住院情况分析
下一篇:载人航天迈向太空脚步坚定豪迈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投稿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费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论文发表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